第一百七十章 李乾的预谋!朝中一大步!-《满朝奸臣,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但广闻司那种地方……去了肯定要天天和泥腿子们打交道,这清贵之名也就没了。

    所以根本没人愿意舍弃翰林院的唯一优势,往新成立的广闻司跑。

    李乾揉了揉眉头:“朕知道了,但这几个人……”

    他翻动着这几个人的资料,实在是有些无奈。

    其中要么是在翰林院熬了许多年的书呆子,要么是六十多岁马上就要致仕的老头儿,这样的人怎么能用?

    吴省兰讪笑着道:“陛下,您不妨先就和挑个人先用着,再等几个月,等到明年的新科进士出来,再从其中择一良才,充任广闻司司务之职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进士们眼界都不高,给这么一个官儿,想必有大把的人都愿意去。”

    李乾闻言考虑了片刻。

    现在是十月多,殿试则是在明年四月举行,也就是说……还有半年?

    李乾斟酌了一会儿,还是道:“那就先从这些人里面挑一个。”

    没办法,他当时在朝会上都说了,要在翰林院里边选,现在也不能刚转过头就不认账。

    而且半年时间,已经足够大臣们适应广闻司,到时候自己再整出什么报纸来,他们应该也能接受……吧?

    “吴卿家,你觉得哪个人比较合适?”李乾望着吴省兰。

    吴省兰干笑一声,对李乾道:“陛下,臣以为翰林院典籍常秩此人为人正派,持事有度,或可帮陛下操持广闻司。”

    李乾翻动着手中的一沓文书,不一会儿就翻到了这个叫常秩的人。

    “常秩,汝阴人,年六十七……”

    李乾看了一会儿,有些不解地抬起了头,望向吴省兰:“不知此人有何过人之处?”

    不挑个年轻力状的吗?

    吴省兰急忙解释道:“陛下,常秩此人虽然老迈,然而才学过人,学识渊博,人品正直,遇事自有一番气度。”

    “若令此人掌管广闻司,或许不会有大作为,但也不会犯什么大错,最为稳健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这广闻司也是与百姓接触的衙门,若选一老成之人去主持,也会让百姓更加敬重……”

    李乾听了一会儿,有些瞠目结舌,没想到还有这种门道。

    吴省兰话中的意思是,大乾人骨子里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思想和传统。

    不需要常秩这个广闻司司务有多好的名声,只要他不去作恶,不臭名昭著,前去递文书的百姓看在老人的份儿上,也不会对他太过无礼,也不会太吵闹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就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端。

    李乾轻轻点头,这貌似也有些可行?

    “好,既然吴卿家都这么说了,那就依你之见。”

    “将常秩调任广闻司担任司务,至于两个司丞就一定要选年轻力壮的人了,替着司务做一些力气活也行。”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吴省兰当即应声。

    李乾又接着道:“广闻司衙门选好在哪了吗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已经选好了。”

    吴省兰当即道:“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,准备将其放在皇城南门,通政司之侧。”

    “让通政司空出几间值房来,给广闻司用。”

    李乾思索了片刻,还是摇了摇头:“不妥。”

    “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,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适,但广闻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,又如何能放在皇城?哪个百姓能递的进来?”

    吴省兰一脸敬佩地拱了拱手:“陛下圣明,思虑周全,臣就没想到这点。”

    李乾却不会被这种马戏骗住。

    说吴省兰没想到这事儿,可能性不大,这货大概是早就想到了,只不过是故意那么说的。

    留下一点非常明显的错误,交给上司来指正,给上司留下一点改进余地和指点的成就感,这货真是……

    老职场人了。

    李乾没理会这个,而是接着问道:“能不能让京兆府衙门空出靠外的一块地方来?先把广闻司的衙门安置在那里。”

    “广闻司衙门里的一应杂务、防卫工作,全都由京兆府衙门的衙役负责。”

    吴省兰当即拱手道:“是,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臣这就回去同京兆府商讨一应事宜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李乾点点头:“若他们还有疑问,就让王令尹来寻朕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,常秩若愿意去做这个广闻司司务,就让他上任之前来见朕一面。”

    这个衙门性质特殊,自己还是要重视起来的。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吴省兰再次应声:“常秩年将致仕,定愿意在最后几年为君分忧。”

    他已经从李乾的话中体会出来,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广闻司这个衙门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样了。

    李乾却是一愣,从吴省兰最后这句话里听出了点意思。

    不过他也并未多说,而是任由吴省兰就此告退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有李乾的嘱咐,吏部的效率还是蛮快的,京兆府那边也没什么异议。

    只是几个房间,几个做杂事的衙役,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,很快就办的妥妥的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李乾的第一任广闻司务,也来到了他这里。

    “臣翰林典籍常秩,参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李乾的政事堂中,还是头一次进来绿袍官儿,这让他都有片刻的失神。

    这人容颜苍老,鹤发白须,腰背也有些许的伛偻,只是身上的精气神还是足够的,双目明亮,并不是那种老的动不了的人。

    这也让李乾暗暗松了口气,吴省兰也不可能给自己推荐那种太不靠谱的人。

    “常卿家,请起。”

    出于对老人家的尊重,李乾还喊道:“大伴,赐座。”

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

    常秩明显有些惊讶,先是谢了恩,随后才坐到了圆凳上。

    “常卿家。”李乾笑呵呵地望着他:“以后升任了广闻司务,可莫要再自称翰林院典籍了。”

    翰林院典籍是从八品,而广闻司务则是正八品的官,升任一说倒也合适。

    只不过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,京官的品级的含金量高于外官,可从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时候,翰林院的官员品级还要高于京官。

    正六品的翰林侍读充日讲官,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。

    所以,听了李乾的话,常秩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,眉宇间也闪过一抹说不出是落寞还是无奈的意味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不过一无用之身,在翰林院治学多年,所接触都是经史子集,只会纸上谈兵,并未与百姓有过太多交集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贸然接此重任,唯恐辜负圣恩,办不好广闻司的差事。”

    李乾闻言一怔,倒是对他高看了一眼。

    不管能力如何,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,有这种自知之明,就足以让李乾另眼相待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,这也是如今大多数所谓“清贵”官员的通病。

    只会嘴上指挥,真办起事儿来一塌糊涂。

    “无妨。”

    李乾如今都把人叫过来了,怎么可能还摆出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?

    他早就权衡过常秩的优劣了。

    “常卿家,你不必太过担心。”

    李乾笑着道:“之前吴部堂向朕举荐了你,朕又看了你这些年的履历,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这般遗才。”

    “从前担任清贵官职,而后在朝中做的不错的大有人在,比的祠祭司员外郎李格非,先前便是国子监的太学博士,如今照样把礼部的差事做的很好。”

    “今日广闻司之差事,也不过是一个历练,待常卿家熟练朝政之后,朕再有安排。”

    当然,前提是你做的很好。

    常秩却没吃李乾画出来的大饼,而是苦笑着道:“陛下,近年来臣身子渐渐不适,恐怕已不能再担任要职了。”

    “臣只想再为陛下效力几年,便乞一无用骸骨归乡。”

    正常来说,大乾的朝臣们是七十岁致仕。

    有许多混不下去、或者不愿意接着混的官儿致仕的早,还有很多混的很好,很当红的官则可以更晚致仕,甚至干到八九十都不奇怪。

    李乾却笑着摇摇头,跟他客气了两句:“常卿家的身子骨儿还是很健朗的嘛!要是有什么不舒服,朕安排太医院的人过去为你瞧瞧。”

    常秩苦笑一声,做了一辈子官都没这待遇,怎料临到致仕了,却被想起来了。

    他正要再言,政事堂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
    “陛下,吴国的捷报来了!”老太监的特色公鸭嗓远远就传了过来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